游丝路之河西走廊段观感

 

我们一行19人,大多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于2002年的秋天,游了一趟中国西北之河西走廊,包括西安、兰州、敦煌、吐鲁番及乌鲁木齐各地的名胜。我们从香港于清晨乘民营的民航波音 737 机直飞西安。这类飞机给大家安全和舒适的感觉。到了西安,正下着雨。从机场终站,要步行到停车场乘坐旅游汽车,好多位团友都有烦言。我们年轻丰满能言善道的地陪小微,大概能观颜察色,大家一坐定,她麦克风一到手,马上来个抱歉解释。看她样子诚恳可怜,大家的气马上消了一半。原来中央有大员来,当局不让其他车辆驶入机场终站接人。中国开放改革了二十多年,这些领导的特权还保持着。这也许不是中央大员的意思,也许是当地领导在拍马或保安当局的过于谨慎。其实,“大员”一离开了,就可以马上让其他车辆驶入,何苦让大部分人淋雨呢?也许中国机场的行政管理效率还没达到这地步。中国现在各阶层都非常缺乏管理人才,机场自也不例外。

西安旧名长安。中国自西周至中唐,多在长安或邻近建都。因此,处处都有历史遗迹。导游小微说,您的脚下,也许就踩着一件古董。我们在西安只过了一夜,许多古迹中只游了秦兵马俑、扬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大雁塔及保存良好的西城门等。

 

兵马俑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位于秦皇陵东1.5公里处。秦皇陵是世界最早的皇陵。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13岁即位为秦王(不是皇)(公元前247)即开始兴建他的陵墓,历时37年,到他50岁死时,还未完成。根据历史记载,在高峰建筑期,共征用了七十万多员工。我很怀疑这数目,但即使是七万员工,工程之浩大,也可由此见之。

兵马俑是秦皇陵园的陪葬俑群。现已发现的俑坑共有四个。一号坑是1974年农民钻井时无意发现的。俑坑是土木结构的地下坑建筑。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62米,面积14,000平方米,东端是长廊,站着三排战袍武士俑,每排68个,大概是前锋队。南北为右左翼,中锋为38路面向东的武士俑,每四路中间有战车。西端为后卫。(见图二)

 

二号坑在一号坑东端向北,成矩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它南端是88 辆战车(见图三), 中间是车兵。北边是战车和骑兵。坑前端是一个突出的方形折角。其中四周是立射武士俑,中间是160个蹲姿射俑。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边以北25米,平面凹字形,面积520 平方米。坑中有一组战车。坑的东、北、南各通道面对面地站着64 个武士俑。这该是指挥部。

 

四号坑在二和三号坑之间。东西长 48米,南北96米。坑内没有木结构遗迹,也无兵马俑。可能是未完坑。

 

武士俑身高1.7 1.9 米。陶马高1.5米,长2 米左右。陶俑陶马总数近8000 件。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他们身着战袍或铠甲,有的头戴巾帻,有的仅绾发髻。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如弓、弩、箭、镞、铍、殳。矛、戈、剑、弯刀和钺。

 

这些陶俑并非千篇一律,他们的身高、脸型、风度、表情,各有差异、工匠们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血。

 

为什么要修建俑坑呢?目前有两个主要说法。一是秦始皇相信他死后需要置兵队于陵墓之东方,以抵抗被他消灭的六国之后人起兵侵犯。另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士兵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功劳。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后说似较有理。但秦始皇的想法,未必合于二千年后的今人的想法。我们的导游小微另有说法。她说秦始皇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要拥兵征战。她这说法也许合于秦始皇时代的想法。

 

要论秦始皇的功过,各时代也许各有标准。一般上,中国史书贬秦者多。毛泽东则对他评价甚高,虽然在他的名词“沁心园”中似乎认为秦始皇“略输文采”,比他不上。贬他的多说他的暴政,焚书坑儒,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阿房宫及其他宫殿以及秦皇陵。但他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钱币、车轨、文字,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甚至他劳民伤财,置当时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而造秦皇陵,兵马俑坑,对中国现代人民都带来了许多财富(目前兵马俑坑每年游客有一百五十万人次),对现代人研究中国古史,对现代中国人的信心的建立,都有极大的功劳,虽然这是他所不能料及的。要褒贬秦始皇或其他的领袖,真是谈何容易?不同时代地区的后人,所受影响不一,自然各有偏见。身为他的后裔的游客,在赞叹兵马俑工程之伟大,当时工艺之前进之余,也未免为当时人民所付代价,包括被活埋的工匠之命运,同声一叹。

 

大雁塔

 

大雁塔(见图一)是为了供奉和贮藏玄奘自印度带回来的 657 部梵文经论、佛像和舍利而由玄奘依印度佛塔设计和督建于慈恩塔内的砖表土心塔。原塔建于永徽三年 (652),塔高五层,三四十年后就颓坏了。武则天于长安年间(701-704) 改为全砖建筑,提高至七层。明代又在外层紧砌明砖。今日看到的就是明代修葺了的塔,高 65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扑,造型简洁稳重。

 

大雁塔的规模,自不能与兵马俑坑相比。但因为它是玄奘带回来的佛教经论的贮藏处和翻译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之影响,就远大得多了。

 

玄奘因对当时汗译佛典说法分歧,多有疑惑,而为了学习真理,决心到印度-佛教的发祥地取经。他于唐贞观元年 (627)(一说三年(629)) 沿丝绸之路,偷渡离国,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由西安沿河西走廊出发,经凉州,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至张掖、酒泉、到瓜州、绕过玉门关,到高昌,进入哈密以南的大沙漠,到阿克苏,乌兹别克斯旦,阿富汗,克什米尔等地。跋涉数千里,然后到达印度。

 

到了印度,玄奘拜老僧戒贤为师,留学五年,成为佛教学者,升为烂陀寺的副主讲。其后他四处游学,寻师访友,虚心求教,并为印度人讲中国文化。贞观十七年(643),玄奘启程回国。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历时19 (另说17)年。

 

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沿途见闻,是一部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玄奘精通梵汉两文,他译的经论,以准确翔实著名,大都留传至今,为佛学界所凭的正译本。他的译著影响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佛学,至深甚远,使中国成为大乘佛教的发展国,影响以后中国思想文化至今,使佛教思想成为中国三大思想之一。他也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提高盛唐的翻译水准。

 

大雁塔在现存慈恩寺后方,而玄奘的塑像则屹立于慈恩寺正门的前方。游客瞻仰玄奘的庄严法相,想起他的大无畏精神,他对大乘佛法的伟大贡献,能不敬佩?和秦始皇相比,您说谁对中国或人类的贡献大?

 

 

黄河水车和羊皮筏

 

我们乘国内飞机从西安飞到兰州。从机舱往外望,只见一片黄土山岗以及一条四周点缀着一些绿意的细带- 河西走廊的公路。河流经处,也有零星的农田,看似梯田。此外一片荒凉。

 

在兰州我们参观了五泉山、白塔(见图四)以及黄河水车和羊皮筏。五泉山顾名思义,自是山上有五个特别的山泉。但是,看了令人失望。有的泉已呈半干涸状态,实在没有什么看头。地球上的水源,随着急速地沙漠化而减少,大概五泉山的泉,也经历同一命运。倒是地摊摆卖的葫芦瓜艺术,令人欣喜。无名艺人,在直径不到二英寸 ( 五公分 ) 的微型葫芦瓜上,雕刻十二生肖或风景画及诗文,幽雅轻便,很可把玩。从形态上,用来作微型雕的葫芦瓜有两种,一种是两节的葫芦形,一种是球形,比乒乓球稍大。

 

黄河水车(见图五)曾经在农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古代中国工艺的重大发明。今天兰州附近还保存了两部大型水车,供游 客参观、凭吊。水车是凭河水水力转动直径约10米的车轮,轮上装置几十个固定位置的水桶,水桶沉入水中时,把水装上。车轮转动时,把桶往上带,转了二百多度后,桶中水自然就倒入一水槽内,水便从高处沿水槽往下流,输到田地作灌溉等用处。靠的全是自然的水力和车轮形状及水桶的位置。古人了解及利用自然的智慧,的确令今人钦佩。

 

羊皮筏(见图六)是古人渡黄河的出名工具。羊皮筏用的是数个全羊,把骨肉取出,再把气吹进去,封死而制成。今天看来,是很原始,但由于它很特殊,在黄河大水车保留处,也保留了羊皮筏,让旅客观看和乘搭。所谓全羊,是指去了头和脚以及骨肉内脏,保全着完整的羊皮,用以制作气囊。我看了好一会,不能确定羊的骨肉是如何取出,才能保持“全羊”的。问了管羊皮筏的人,他说是从尾部取出。姑且听之。想唐僧当年渡黄河,大概就凭这种羊皮筏吧?

 

从兰州到嘉裕关,是乘夜班火车去的。车厢分软卧、硬卧、头等及普通。软卧有垫褥,一厢四床;硬卧则无垫褥,一厢六床,大小和软卧厢一样,但床分三层;软卧则分二层。普通座位则坐在硬木凳上。乘客可自由选择,惟价格相差甚大。要睡得舒服,必准备付巨款。公平与否,见仁见智。火车走得慢,也不很稳定,但还安全。

 

嘉裕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与河北的“天下第一关” - 山海关,东西遥对,是现存中国万里长城的起终点。南有绵延千里的祁连山,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是天下自然的危关,是兵家必争之关。嘉裕关之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不是因关城之雄伟或城墙之高大。其实,那里的城墙,是为防马队而建的矮墙,一点也不雄伟,比之山海关的城墙,相差甚远。它的雄伟,是自然环境的雄伟。嘉裕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旧城,而是新市。新市只有四十年历史,是因应酒泉钢铁场而兴建的,城市规划现代化、绿化,是沙漠中的一个远胜自然的绿洲。花树之多之美,在这大漠中,如鹤立鸡群,令人难忘。

 

夜光杯是离嘉裕关25里的“酒泉”特产,是用老山玉、新山玉及河坝玉制成。色泽有黑、白、淡黄、墨绿多种。质地细腻坚硬,纹理自然,色泽鲜亮、杯壁薄如蛋壳,光滑透明,盛了酒在月光下,显得晶莹。唐代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的就是这种夜光杯。许多旅客来到嘉裕关附近都购买一两只夜光杯带回去作纪念。好饮者,更会珍惜它。在月夜,用它来喝葡萄酒,一面品尝美酒,一面观赏玉杯,对爱酒的鉴赏家,想来是一乐事,美事。

 

从嘉裕关我们乘有空调的日本出产旅游汽车,在不算平滑的柏油路上,以中等速度向敦煌推进。两旁是一望难尽的砂石,远处也许有朦胧的高山,偶尔也见一些低矮的生命极强的植物,与高温和低涩度斗争。在沙漠平地筑柏油路,并非难事。但也许是承建者缺乏经验,这段路建得比吐鲁番到乌鲁木齐那段差得多了。路面有些地方出现破烂和不平。

 

途中最吸引人的是雅丹地貌。同行者有三位团员是修地理的,正好给他们一个机会亲眼看到雅丹地貌的实况,这和书上的图片比较,也有相当大的差异。雅丹地貌是沙漠某种土壤,经沙漠式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强劲的干风,经年累岁地风蚀了较松弱的泥沙,并将之吹走,而较坚硬的砂石,却屹立于广阔的沙漠中,高数米至十多米,大小不一,形状多作不规则锥形,因地质而异,蔚为奇观,地理学上称它为“雅丹地貌(见图八)”。

 

 

敦煌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在夏朝之前,住在这里的是姜戎人.春秋时代,这里叫做瓜州,也许和出产著名的西瓜有关,日氏乌孙人在这里驻牧.到了西汉,匈奴人占据了敦煌.西汉武帝时 (约公元前 120 )汉国势强大,出兵夺取敦煌,设敦煌郡,在此屯田戍守.并设阳关和玉门关,为通西域的门户.从此敦煌就成为中西交通要道,丝绸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自西汉设敦煌郡始,就成为丝绸之路上 的一个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重镇,二千多年来,几经兴衰.数易其名,数易其州属,包括瓜州与沙州。1760年改为敦煌县,属安西直棣州。1949年棣属酒泉地区管辖。1987年,撤消敦煌县,设立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为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四省区的交通运输枢纽。这里土地平坦、气候和暖,水源充足,是个丰饶的沙漠绿洲城市。

 

鸣沙山月牙泉

 

到敦煌来,有两个必游之地。一是鸣沙山月牙泉,一是莫高窟。

鸣沙山在敦煌市南七里,是由均匀细小,分红黄白黑青五色的粉沙积聚而成。因为沙山的四周山势和当地常年劲风,细沙因高风速而动,低风速而积,形成了此山。山势忽而弯环起伏,忽而峰峦危峭。山脊弧线,平滑流畅。劲风吹过时,条条山脊上翻起缕缕粉沙,上下飞舞流动,落在斜坡上,又顺坡下滑一段距离而止,形成了平滑的斜坡,正好滑沙。旅游当局,以高价出租滑沙板,许多年轻人都乘机满足一下好奇心和冒险心。

 

鸣沙山(见图九)顾名思义,在山上可听见沙的鸣声。我们清早赶路,在其他游客之前赶到,不必排长龙,租了骆驼,骑着上山,在山上山间,可没听见什么异声。可能是没劲风吧?但在沙山上看日出,倒是另一番风味。走在沙上比较辛苦;爬上沙坡,就更困难了。沙松,沙坡陡的话,走在沙 上,容易滑倒。如果站或坐在滑沙板上滑下,速度快得惊人;没经验的人极易因失去平衡而摔倒。游客摔倒的可不少,导游为了怕负担责任,力劝年纪大的游客不要参加滑沙。滑下可险可快。爬上就难了。这就为当地造就租骆驼代步的生意。在月牙泉附近,就有五百只骆驼被训练成“沙漠之舟”,代游客步登山。沙鸣没听见。读一读唐代诗人的描述,也极过瘾: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鸣,热疑天被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在沙山地带有泉水已是奇迹,再有一处长300 米宽50 米,经历数千年而不被沙掩没的泉,就奇上加奇了。月牙泉(见图十),就是在鸣沙山沙峰漠谷间,形似新月的这样一个泉。难怪有人在泉傍立了一个“第一泉”的碑。泉的北面距泉边十多米处是高耸200 米的沙山主峰,南面是一片距水面数米高的台地,台地后面是一座高大的沙山,与主峰遥遥相对,东西两面月牙泉岸则是逐渐高出水面的沙垄,起伏延伸出去。这里刮西南风多。西风起时,由于泉附近较潮湿,近处沙坡低缓起伏而较远又为高山所围,因之沙刮不起来,而远处的沙又吹不到泉边。刮南风时,泉南有广阔的台地及树木阻隔,沙子很难落入水中,同时还把北面山脚流下来的沙吹卷到鸣沙山上,防止了北山脚沙子堆积拥向月牙泉。起北风时,北峰另一面的沙子,飞越山脊凌空而过,飞越了月牙泉而落到对岸去了。有一极佳的对联,神似的描绘了鸣沙山月牙泉:

“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 ” 地理环境造成了该处无积沙;也是地理环境造成了该处恒常有水。这是由于泉底有逆断层储水构造,属典型的古沙湾风蚀残留湖(党河古河道残留河湾),它的水源,来自鸣沙山下含水层位置较高的地下潜流,水量稳定。根据历史记载,月牙泉已经历2000年而不干。

 

莫高窟

 

莫高窟是自前秦时代(公元366年左右)开始,至元朝止,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的。南北绵延1618米。现在还保存的,有492个洞窟,藏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及元各代的壁画,彩塑像,计有四万多平方尺的壁画,2415尊彩塑像,5座唐宋木构建筑窟檐,明末清初修建的九层楼,二万多块铺地花砖和莲花柱石。可称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及保存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的统一整体,结合了实用与艺术。窟洞形状与大小不一。大的有40 米高,30 米方。小的不过数尺。壁画内容丰富,包括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等。彩塑包括了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王、金刚、地神等像。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善业泥等。塑像以弥勒像坐像为最高,34.5 米。最小者只 10 厘米。塑像多用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见图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除了建筑,壁画和塑像,第 17 窟还藏有5万多件由公元2 14 世纪的写本文物。所谓“敦煌遗书”,指的就是这些文物,具有重大的学术文化价值。

 

1987 年, 联合国教科之组织把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遗书中50%是宗教典籍,余者为世俗典籍。宗教典籍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祭文、僧传、经目等。经文包括了“金刚经“、”妙法莲花经”、“六祖坛经”等。除佛教典籍外,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的典籍如“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及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世俗典籍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及地方文献、“官私之书”,为今人研究西汉到元朝的文化历史提供很宝贵的文献。除汉文外,敦煌遗书还包括了以吐蕃、回鹘、粟特、于阗、龟兹、突厥、叙利亚、梵文等书写的典籍。

 

自元朝起,莫高窟已渐荒凉。到了19 世纪末,许多下层的窟洞也被掩埋了。到了1900年,也就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到西安那年,一个道观的主持王国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王道士先是选了几件,送给县长,县长把它们当古玩放起。后来又把一部分送到省府。省府里有人建议把洞中古物运到兰州保存,但是因经费问题而作罢,并下令王道士把洞封存。王道士却偷偷弄出一批古玩让人拿到外地估价。这样,消息就慢慢的散播出去了。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受英国政府派遣,到中国西北部探险考古,这个识货的英国人耍手段以40块马蹄银从贪钱的王道士手中,弄走了精心挑选的24 箱卷子和5 箱绘画,带去欧洲,而使欧洲轰动。法国人伯希和也来了。以 500 两银子和王道士换了6000 卷精心挑选的写卷,并拍了数百幅窟洞的精美壁画和彩塑。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和桔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相继而来,各自带走了不少写卷。 1910年,中国政府下令把敦煌遗书全搬去北京。在运途中,抵京后,又被一些有关官员顺手牵羊,取走了不少。最后到了京师图书馆的,只余8000 卷,且大部分是断卷残篇。

1914年斯坦因再弄走了王道士偷藏的四五百件手稿。

 

敦煌遗书原来有多少,现在已是个迷了。目前保存于世界各地的,在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藏11297号;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6000余号;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765件藏文文书;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绢画220幅;俄罗斯圣彼得格勒亚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号;日本人桔瑞超藏429号;日本大谷大学藏38卷;龙谷大学藏7卷;中村不折藏163卷;三井文库藏112件;其他个人共藏96卷;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美术馆和哈佛大学联合艺术博物馆各藏一幅藏经洞绢画,估计美国现藏有敦煌汉文写本22卷,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藏14件,合计30213件。另外还有一些零星文献,散藏各国,目前未有正确统计。在中国,北京图书馆藏10000余号;旅顺博物馆189卷;甘肃省图书馆100余卷;甘肃省博物馆137件;敦煌研究院367件;敦煌市博物馆汉文78卷,藏文226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敦煌研究所共424件;上海博物馆182件;天津文艺博物馆300余件;台湾中央图书馆153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余卷,共计11000多件。以件数计,四分之三的遗物,分散于12个外国。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将文物归还原主的提议。从中国人的立场来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行为,是盗贼的行为。他们盗取了中国的宝藏。所以把文物归还中国是理所当然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使不是王道士私下把许多宝物卖给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则藏经不会这么早引起学者的注意。中国政府也许不会在1910年把文物搬走。如果到了192021年还没有取走,会不会被扣留在莫高窟长达半年的白俄军,夺去生火煮食去了?又或者,假如这些文物落在中国读书人手里,被当作古董收藏起来,会不会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旧的名义下被抄被毁呢?历史有时有许多偶然,也许正是因为有这几次的盗宝行为,才把敦煌遗物为人类保留下来。我不是为盗宝者辩护。我反对他们的行为。但历史事实,在在指明,对保存人类文化,他们也有些功劳。以今天科技的水平,要把这些文物“数码化”,制成光碟,有心人还是可以一睹风貌。我这次游莫高窟,在三小时内,只走马看花似的看了几个洞,只是“管窥”,所见极有限。导游也说,这不是办法,人多,曝光,会加速风化,把窟内文物破坏,不如拍录成影像,看起来方便,也能看得更清楚仔细,又不会把原窟破坏,也可以把各地保存的文物拍摄起来,使内容更充实完整。他说得有道理。人类的文化遗产,应属于全人类,只要能在义务与权益之间加以平衡,谁来保管,并不重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看,王道士的为人,贬善可陈,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他也扮演了一些正面的角色,虽然不是有意的,但历史到底有不少偶然,我们也不必太过责备他了。就算是斯坦因,伯希和,从中国人的立场来看,他们是盗贼,但在全人类的立场来看,对保存敦煌遗物,他们多少也有些功劳。这些功劳,不是有意立的。而是他们的私利心,学术精神和爱国心的副产品。

 

从敦煌到吐鲁番这段,我们从敦煌站 ( 以前叫柳园 )乘火车夜间出发。天亮就到吐鲁番了。秋天的吐鲁番,是水果收成的时节,爱吃水果的旅客,最好选这个时节来游。吐鲁番是世界第二最低的盆地。有 44平方公里低于海平线,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个天然的大绿洲。盆地最低处比海平线低 154米。因吴承恩的西游记而声名大噪的火焰山(见图十九),就座落在吐鲁番盆地。吴承恩虽使尽了文人的夸张伎俩,但你若来游火焰山,尤其是在夏天,当沙表温度高达 82C,把鸡蛋埋在沙中可以烤熟时,你会佩服他的文学手法。火焰山的山形和表状、颜色,在在令你感到它的名字的恰当性。在烈日照晒下,那赭色的砂岩,沟纹的形状,远远望去,确实像个熊熊燃烧的山,再加上夏天的干燥与高温,猜想那感受会更真切。

 

来到新疆,一定会想到要尝尝哈密瓜和香梨。哈密离吐鲁番不远,但吐鲁番人会告诉你,最好吃的哈密瓜,不是产于哈密,而是产于吐鲁番。我们的地陪,也如此说。我们没有去哈密,也没吃过产于哈密的哈密瓜,所以不能比较。吃过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的哈密瓜,我觉得吐鲁番的更清甜香脆。哈密瓜之外,这里的葡萄和香梨,都很好吃。香梨很甜、很脆。

 

 

 

坎儿井

 

坎儿井 ( Karez ),是吐鲁番最出名,也最实惠,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想来是维吾尔语,是一种由直井、暗渠和明渠组成的水利系统。吐鲁番北依高山,山峰积雪,夏天雪融时,大量的雪水往盆地流下。因为盆地广,温度高,涩度低,水蒸发得很快。如果全用明渠来导水,大部分的水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蒸发了。当地人用了他们的睿智,利用沙漠地区的潜流,用直井和暗渠把潜流收集,避过太阳蒸晒,把大部分的水用暗渠导向目的地,再用明渠,把水输送到农田去。我们在葡萄沟参观了明暗渠和直井,深深佩服赞叹。暗渠工程之艰难浩大,已够令人钦佩;再查资料,发现在吐鲁番就有五千里的坎儿井系统。身为土木工程师,我必须脱帽向构思者、设计者和施工者致万二分之敬意。坎儿井系统的主要功用是灌溉,但我想它该是多种用途的。葡萄沟明渠的水,就是这样来的。那水清洁得很。应该可作食用水吧?

 

 

乌鲁木齐

 

我们是乘汽车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去的。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的首府,一半以上的市民是汉人。它有非常摩登的高楼,也有许多低矮陈旧的平房,多是清真教徒经营的商店,很多是食店。我们住的是五星级酒店。酒店的公共厕所设备崭新,洗手盆的水喉,是自动化电气化的。只要把手伸到它下面,水就自来了;手一抽开,水就自动停了。和途中汽油站臭气熏人的茅厕相比,差别太大了!

 

乌鲁木齐附近最出名的旅游景点,是天山的天池(见图二十) 和哈萨克人放牧的南山牧场。天池也叫瑶池,享有“天山明珠”美誉,是神话中西王母沐浴的地方。天池地高海拔 1900米,池宽 近 5平方公里。最深处105,是个火山湖。天池四周的雪峰、深浅绿山、蓝天,加上湖上的碧水,所构成的湖光山色,令游人陶醉。来游天池的游客很多,当局要花好些心血,才能保持天池自然环境不被污染。

游天池会路过一间餐厅兼陈列室,我们就在那里用午餐。在大门入口处,有位青年摆了一个摊口卖石雕。这个年轻人,是名石雕家邹井人的儿子兼传人。邹的石雕,是利用天山石的自然纹理,加工雕刻的。雕的是山水和诗文等。在小小的石块上,雕上了细细的字,如唐诗、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用放大镜看去,字不是普通的字,而是书法。风景又多保存自然的石块花纹与颜色。听说,有些石雕,他老先生要用一整年的时间才雕成。有心收藏艺术作品者,到了天池,千万不要错过欣赏或收藏邹井人的石雕的机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元种族相聚的地方,以说土耳其语的维吾尔人最多,约八百多万人,占新疆人口的一半。汉人则是少数民族。其他种族包括游牧的哈萨克人,定居的吉尔吉斯人,蒙古人,二百年前留下来的满洲人,说波斯语的妲吉斯人以及信奉回教的回回等。维吾尔族人属土耳其人,高个子,高鼻梁,姑娘们多生得白皙。维吾尔人信奉清真教,即伊斯兰教。猪肉在新疆因清真教的禁忌而称为“大肉”。我们遇到的维吾尔人并不全会说中国普通话,会说的,也并不说得流利,且带浓厚的土腔。在新疆,路牌是用双文的,即汉文与维文。维文据说是一种古阿拉伯文,形似马来西亚的爪夷文。新疆的清真教堂是传统的伊斯兰建筑,雄伟美观。 ( 见图 二十二 )

 

旧苏联解体后,在新疆之西,成立了三个独立的国家,由北到南,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以及妲吉斯坦。主要的人口,就是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及妲吉斯人。

 

南山牧场

 

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游牧民族在夏秋二季放牧的地方。因为海拔高,到了十月,天气变冷,草也枯了,牧民必须拔队下山,回到他们的家去渡过冬春两季。站在牧场,放眼望去,是一片无际的草原坡地。入眼的,除了帐幕、马、牛、羊和牧民,就是小溪,树和坡地上青青的草。哈萨克人的帐幕有点像蒙古包(见图二十一),周园顶尖,内置一大床,铺上地毯,几乎占了全帐的一半面积。这地方,是牧民食、睡两用的地方。哈萨克人用以招待宾客的,有出名的姜茶和饼干。姜茶是用很多茶叶、羊乳以及姜泡成,水是用融雪来烧的。火一直生着,水一直在烧着,除了给茶加热,另外是为帐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姜茶像马来西亚出名的 teh tarik,微辣,入口香醇温暖,在寒冷的山上,实在是人人喜爱的“救星”。

 

可能是以前听说过哈萨克骑兵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哈萨克人是高大威猛的。事实不是。他们并不高大,鼻梁也不高,但在马上的灵活,却是一点不假。哈萨克女人的脸,和藏人相似,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望着不见边际的大海,望着不见边际的沙漠,望着不见边际的草原平地,会令你心怀开阔,自觉渺小。望着南山牧场的草原坡地,也许这种情怀没那么强烈,但当你看到哈萨克牧民骑马在山坡上奔驰,你会想起什么呢?在感性上,是非常浪漫。但在知性上,当你看到这一片宽广无际的草原上的草,大都给羊吃得像刚以剪草机剪过一般,你不免要想起你刚走过的沙漠,你也许会联想到,游牧再继续下去,这片草原,何时会变成沙漠,一样一望无际的沙漠,这些牧民的子孙,以后何以为生?

中国政府,近年来也一改五、六十年代的无知与冲动,逐渐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根据中国政府的估量,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的含藏量,超过七百仡桶,比美国多三倍。如果属实,虽然开发非常艰难,但一旦开发了,中国石油就可以自给自足,不用输入,也可减少用煤,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大西北,建筑上海-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和输油管,耗资庞大,影响深远。也许这样会带来政治稳定,经济蓬勃,牧民的子孙,可以转行,把草林保住。

 

20032)

 

 

 

回到主页